本报讯(记者 马晓芬)听说婺城区琅琊镇泉口村村民陈建新把全村近千亩耕地都承包了,这胃口可不小。虽然他是种粮“老把式”,但是从原来200多亩一下子翻了5倍,还是有些不可思议。是真是假,记者决定前去探个究竟。
“没问题的。”听说记者意图后,陈建新笑着说,“国家有号召,咱农民有行动。何况现在种粮有农业政策、机械和技术支持,这是种粮最好的时候,咱有这个底气种好。”
早在1985年,陈建新就在村里务农,用他自己的话说,当时是小打小闹。真正开始大面积种植始于2009年。十多年来,从凭经验到靠技术,从看天吃饭到农业机械化,老陈对种粮越来越有底气。插秧机、烘干机、打药机、播种机、飞防……都已经融入种粮日常。
“我原本有两台烘干机,日前又向农机公司增订了两台,计划早稻收割前到位,准备大干一场。”老陈自信地说。
难怪,泉口村因非粮化整治多出700多亩地,让镇、村两级既欢喜又担忧,老陈拍拍胸脯说,“我来种。”
对于种粮这事,除了自身有底气之外,陈建新认为,国家从上到下对种粮的重视和支持,也是他接下近千亩粮田的主要原因。
前不久,9位泉口村村两委干部与村民一起挽起裤腿,脚踩淤泥,帮老陈插秧。这一忙,就忙了五六个小时,直到把5至6亩稻田播种完为止。“这些田是山沟里刚整出来的,水还放不进去,所以没有播种。”老陈说,近日,趁着雨水多正好可以插秧,但是机耕路还在修,机械进不来。镇里组织村两委干部下田帮忙,真是解了心头急了。
自从琅琊镇开展非粮化整治以来,全镇坚持还田于农、还田于粮,已完成粮食功能区整治5213亩。在此过程中,积极帮扶种粮农民对接政策、机械化作业和农技指导,做好硬件支撑,让农民无后顾之忧。仅泉口村就铺设了4公里左右机耕路,完成了14座山塘水库的加固、清塘泥工程及配套设施,确保粮田灌溉和机械化便捷。
当然,非粮化整治,也给村民提供了家门口挣钱的机会。年近七旬的村民倪作春,除了每年有3亩地的田租外,还在老陈的稻田做农活。灌溉、排水、除草、施肥……一天工资180元,八九个村民一块儿干,几个农忙下来也不少挣。
种粮种了30多年,越种越有底气和信心,老陈坦言,“咱真赶上了好时候。”
看婺城新闻,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